2)第六十五章眼光超前的张国柱_明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奏折,在这份奏折中,洪承畴细数了在南洋种地的好处,并且认为,随着大明海船的载重量不断地增加,从南洋海运粮食进入大明沿海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他的奏折中,江阴、秀洲华亭、秀州澉浦、杭州、明州、温州、泉州、广州,以及漳州这些港口都能成为接纳南洋米粮的港口。

  其中杭州,明州接纳的米粮可以沿着已经被修缮一新的大运河直抵京城,从而保证北方之地的百姓不会因为天灾就没有东西吃。

  他甚至建议,帝国应该在山东登州,天津修建海港,好让海运的粮食可以更加顺利的进入大明腹地。

  在南洋,一担米的价格只有中原地域的两成左右,即便是除掉运输损耗,以及运费,一担米的价格依旧只有中原本地粮食价格的七成。

  仅仅是这一点,就能让大明的粮食价格彻底的降低三成,甚至更多。

  这件事听起来是好事,然而,在大明这个纯粹的农业社会里,粮食的价格必须保持在一个恒定的价位上。

  粮食价格低了,对于农民来说就是灾难。

  粮食价格高了,对于朝廷来说也是灾难,因为,随着粮食的价格飙升,作为大明物价晴雨表的粮食价格飙升必然会造成大明国内所有物价开始飙升。

  更何况关中百姓种植最多的还是谷子,糜子,玉米这些作物,而这些作物的价值本身就比不过稻米,一旦市场上多了七百万担稻米,这些杂粮跌价跌的更厉害。

  所以,司农寺,国相府,每年秋日里都会给粮食设定一个恒定的价格,以保障农夫们的利益,也保证朝廷的利益。

  往常,根据蓝田县的惯例,朝廷会以保护价格收购百姓手中多余的存粮,储存在粮库里,等到灾年的时候再平价粜出去,这样一来一往,关中百姓总能吃到平价粮食。

  这种平稳的日子似乎可以长久的过下去,好像完全没有改变的必要。

  对于官府来说,每一次改革,每一次进步其实都是一个自找苦吃的过程。

  明明有了这么多的稻米,国内百姓就能多吃几口稻米,似乎对每个人都是有好处的。

  可是,一旦施行了,就会破坏稳定,对自给自足的大明农夫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这种稳定其实只是一种脆弱的稳定,一旦发生大的灾害,或者连续几年发生大的灾祸,这种稳定就会立刻崩溃。

  朱明就是这么死掉的。

  可是,接受洪承畴的法子同样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

  云昭知道。

  南洋的粮食价格其实就是一个畸形的价格。

  主要是洪承畴在南洋收到的粮食,几乎是没有成本的,仅仅在安南,他一年收到的粮食就足足有七百万担。

  这是他在安南拼命扩充粮食种植地的结果,这种掠夺性的种植方式,不但毁坏了安南众多的森林,草地,山丘,更破坏了安南人

  请收藏:https://m.ssqi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