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3章 评论_从1979开始做文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点进行了分析,那就是剧情比较散乱,更像是将几场战斗临时拼接起来形成的产物。电影试图刻画一组英雄人物群像,但是除了牺牲的刘连长之外,其他人物刻画的都不够突出,远没有小说中人物性格那么鲜明。

  另外文章还提到这部电影的导演在拍摄时用力有些过猛,“文戏”和“武戏”设置失衡,使观众全程都处于一种紧绷状态,降低了观影体验。

  在外面浪了一天的张伟回到招待所的时候,看到了任导演递过来的《大众电影》杂志,在读完这篇名为《攻克谅山——航空摄影技术在电影拍摄过程中运用的分析》这篇文章之后,不禁感慨这个作者是个人物啊,将《攻克谅山》这部电影分析的十分透彻,简直就是一针见血,其中很多东西也是张伟琢磨了半年之后才渐渐明白的,但是对方却只看了一次就说的条理分明,令人信服。

  虽然也有批评之语,但是都说到了点子上,而且这篇文章对于《攻克谅山》这部电影的整体评价还是很正面的,尤其是对那段航拍戏十分推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张伟看完之后说道:“任导演,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啊,水平很高,总结的太好了,很多地方我们都没想到。”

  任导演说道:“这个作者可大有来头,我们的电影能惊动他来写篇评论,也是难得啊。”

  张伟刚才只顾看文章了,没有注意到作者的名字,他将杂志翻到目录页,看到了文章作者的署名叫做梅铎,于是了然。

  在桂省拍摄电影的那半年里面,张伟闲暇时间也看了很多电影专业书刊杂志,没办法,剧组里面就这种书最多,这也让他对于此时的电影评论界有所了解。

  此时在华国的电影评论界里面,最重要的两位人物当然要数夏炎和陈荒梅两位老前辈了。但是梅铎老先生也不得不提,他对于电影评论和理论研究也是十分深入,他的研究成果对于四十年代进步电影的崛起和八十年代华国电影的复兴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梅铎在四十年代开始就在《文汇报》工作,1950年他参与创办并主编了《大众电影》杂志。这位老先生为人和善,对于不同题材类型的电影颇具包容性,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的文艺精神。

  张伟问道:“任导,你认识梅老先生么?是你们八一厂找他写的这篇电影评论么?”

  任导演虽然比张伟大很多,但是也才四十多岁,算是一名青年导演吧,他说道:“我可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去认识梅老先生,我们厂里也不会这么做,省的徒增笑料。”

  在这个年代电影评论界的能量还是很大的,甚至可以左右一部电影的生死,备受评论界批评的电影甚至会被提前下档,但是这些评论家们此时还都是极具职业操守的,只是思想有时候

  请收藏:https://m.ssqi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