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5出谋划策_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等着,我上楼跟你嫂子说一声。”吴海洋伸手点点唐植桐,迈着大步往楼上去了。

  “洋哥,跟小王说一声,那羊蹄再有半小时端下来就行了。”唐植桐没有要上去的意思,但身为半吊厨子,还忘不了炉子上的锅。

  随后,唐植桐站在楼下,又点上了一颗烟,感慨万千。

  虽然吴海洋没有告诉自己是哪边要用这些,但唐植桐能猜得出来,无非是阿三自我膨胀,趁我们困难,想捞点便宜。

  阿三除了不守信用和弓虽奸能在世界排名上占据榜首以外,其他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奇葩的种姓制度了。

  公知盛行的时候,有过英吹、美吹、日吹、德吹等等之外,更可笑的是还有印吹……

  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

  对于印吹最好的回应就是:我们与敌人相遇,敌人非但不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四个人追着一营打!

  啧啧啧,屁滚尿流,连摩托车都没顾上骑,否则以他们一车能带几十人的魔幻运输风格,咱还真不一定能追上。

  等吴海洋下来后,哥俩骑上自行车,往翠微路上的新华书店赶去。

  书,自古以来就是知识的载体,没有一个朝代是例外的。

  几十年后还有人鼓吹“民国出大师”。

  不否认有个别人确实水平很高,但大前提是知识被垄断了,只有有家底的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建国之初有人做过一次调查,1949年10月以前,四九城居民中,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只有1267人,而当时四九城的总人口为1724825人。

  大学以上学历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七点三五!

  文盲占据总人口的48%!

  就那种环境,薅个流水线下来的二本毕业生都敢自称大师,三本毕业生稍微加把劲,逮谁骂谁,也有可能成为大师。

  有且只有到了新中国,把人当人了,变着法的启蒙、扫盲、开民智,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次松子的事,谢谢了。”路上,吴海洋没头没脑的来了一句。

  “啥松子?”唐植桐一愣。

  “你不是去医院了一趟,给你嫂子送了些松子吗?还说是我托你寻摸的,你嫂子回来很高兴。”

  “,洋哥可别谢我,不怪我给你挖坑就行。那是我有事求嫂子,随便找了个理由,我不信嫂子看不出来,嫂子是给你面子呢。”唐植桐连连摆手,不肯承情。

  “是吗?”吴海洋有些拿不准了,平时工作忙,除了接送爱人上下班,平时碰到好吃的也会买一点,但要说时时刻刻关心,可能做的还不够。

  唐植桐嘿嘿一笑,人家两口子的小情调,自己不掺和。

  两人到达后,将自行车放在新华书店门口,唐植桐进门就跟售货员打听:“同志,这里有化学类书籍吗?”

  “往里走,左边第三个书架。”售货员给唐植桐指了个位置。

  “谢谢。”唐植桐跟售货员道了谢,带着吴海洋往里面走。

  一些小点的书店由于面积过小,或者怕丢书,往往会采用展销的方式售卖图书,将一本本书挂起来,把书的正面面对柜台,让顾客隔着柜台看书名,然后顾客报书名,售货员拿书。

  请收藏:https://m.ssqi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