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55章 与朱元璋的思想碰撞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有责任心的读书人,才会认真负责,愿意付出精力去做好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怕麻烦,因此一道政令而逼之。”

  “正因为如此,往往一条好的政令,因为下面官员执行的问题,好的事情变成坏的事情,天下道理莫不过如此。”

  朱元璋沉默了。

  孙儿说的话,让朱元璋忍不住反思。

  他一向爱民。

  可是随着政务的麻烦,或多或少的开始懈怠。

  是啊。

  跟老百姓讲道理,耐心的说服他们,是多么的麻烦和繁琐,令人焦头烂额,而下一道政令,直接要求百姓服从,才是让人安逸的事情,做官做的才轻松。

  朱元璋点了点头,欣慰的笑道:“你比咱做得好。”

  朱高炽没有否认,大大方方的承认。

  见状。

  朱元璋无语。

  总要谦虚一番,自己这孙儿,倒是不知谦顺为何物,不过也是,当初可是在北平,说他是打下的天下,连自己这位祖父的反都敢造,还有什么他不敢做的事情呢。

  朱高炽理解不少官员的心理。

  无非是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而老百姓不懂时务和道理,明明是对老百姓的好事,老百姓却不懂,反而抗拒,增加官府的麻烦,可谓是刁民。

  本质上,把自己当做百姓的父母。

  父母官、父母官。

  可谓是传统官场的风气。

  家天下的思想而已。

  可是随着识字率的提升,还用这一套方式,带来的就是危害。

  古代贵族当权的时候,靠着封地和权力,把老百姓半强迫半吸引,与自身融为一体。

  到了地主阶级的时候,靠着土地和政治优待,同样半强迫半吸引老百姓与自身融为一体。

  老百姓把自己的土地放到科举有了功名的读书人名下,是他们自己主动的,因为这样能为他们带来利益,免除徭役和税赋。

  读书人觉得自己这是善待百姓,自己又能得利,还能获得老家的好名声。

  所以明朝一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因为官府不能为老百姓争取利益,更不愿意低下身子去为老百姓讲道理,说服老百姓们,既然如此,话语权自然被乡绅们控制住。

  虽在说服老百姓的效率,不如一道政令更加的快速,可朱高炽仍然坚持前者。

  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这才是生产力发展下,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否则养那么多非农人口做什么呢。

  在朱高炽的引导下,一年多的时间,大量的官吏下去地方,告诉百姓们道理。

  “移民交趾的百姓,可以获得军籍,成为军户,在交趾施行大片井制度。”

  “什么是大片井制度?”

  “就是你们不远处,二十几里外的卫所改革的事情,他们不是家家分田一百亩么,这就是大片井制度。”

  从省府府衙分配各地的吏员。

  穿着新公服,骑着骡子,下乡走访各村,

  请收藏:https://m.ssqi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