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九十七章 考察_帝国玩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思想?无非是为了做大蛋糕,大家愿不愿意改变现行的体制。怎么改变?答案明摆着,搞绣城模式。

  内部兼并竞争,国企员工的劳务派遣化,打破大锅饭甩掉社会三产包袱,盘活资产存量。说实话也真是多亏了中船如今的董事长是柴老。资历够高,一把手主导部改企转型,而且眼看着就要退二线。

  也只有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他才心无旁骛的去强力推动中船的内部改革。

  说实话,胡文海对国企改革中干脆出售企业并不反对。但尼玛有些人的吃相则实在不要太过难看。

  连续多年亏损到资不抵债的国企,就因为搞了个管理层收购,企业人员全然没动,当即就实现扭亏为盈。

  国资委里都是一群玛德智障吧?

  国企就算要卖,那也是把亏损企业的领导们先都一脚踢出去,追究其经营不力的责任吧?然后资不抵债的干脆破产。还有口气的剥离债务合并到经营状况良好的集团里,最后能活下来的自然是资本雄厚管理良好、适应市场的托拉斯。

  柴老最难的、也是贡献最大的,就是要去打造这样一个内部竞争模式。哪怕不能让领导干部们能上能下,起码也要建立起经济效益在企业内是第一话语权的环境。

  就像以后国内主政一方的官员们。靠招商引资、靠gdp说话一样。企业领导的评价,不看别的,起码要让企业利润的权重占到50%以上吧?

  难吗?真是难。哪怕以柴老的身份地位,在八十年代这么搞也是一屁股坐到火山口上。

  可也真是简单,当胡文海一万亿日元贷款的消息传回国内之后,至少在表面上再也没有人敢于反对这样的改革。五十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到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地图头戈尔巴乔夫念兹在兹的美国援助才两亿美元,可结果这点钱都还是美国人骗他的。

  五十亿美元规模的一万亿日元,这尼玛真是能碾碎任何抵抗的终极力量。

  就和国民老公泡野模那么容易似的。

  事实再一次证明,世界上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是钱还不够。

  一万亿日元砸下来,这就是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老巴,还愣着呢,出发了啊!”

  “哎,来了来了!”

  巴立德用沾了水的梳子前后又仔细的梳了梳自己的头发,这才依依不舍的从房间里跑了出来。

  这别说是出国了,他巴立德自小到大连在国内都没有好好转一转过,又怎么能不对发达国家的日本感兴趣?这年月,出一次国,真是足够在人前吹嘘十年八年的丰功伟绩。

  海西造船厂在系统内不算大,可也不能说小。五千多人的厂子,放到所在的海州市里也算出挑的厂子了。六机部那时候海西船厂日子过得就不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作为厂长的巴

  请收藏:https://m.ssqi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