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六十章 纳米机器人_超维科技纪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酒泉航天基地还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不仅仅因为是华国航天领域的摇篮,和别的航天基地不一样,酒泉航天基地分成两个部分,主体基地在河西省酒泉这边,而发射场却在300公里之外的蒙区额济纳旗那边。

  以前略微显得干燥的河西走廊,现在已经恢复远古时代的湿润,森林、草原、人工湖和玻璃温室密布高速公路两侧。

  从沿海过来的输水管道,南线就是通过河西走廊,延伸向疆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

  在车上,黄明哲一边闭目养神,一边通过虚拟网络,查看着目前急需的技术,他打算暂时放下理论研究工作,投入应用科技的研发之中。

  看来看去,还是之前他提出粒子操纵技术值得投入。

  这个技术之前还被方歌拿来应用在细胞机器人上面,但是这个技术,真正的用途是纳米机器人上面。

  可惜思维社的纳米机器人研究所,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被卡住在实验室阶段。

  至于方歌等人应用在生物计算机上面的细胞机器人,只能算微米机器人。

  人体最大的细胞是卵细胞,直径在毫米左右,基本肉眼可见;人体最小细胞是血小板,在24微米之间。

  而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小细胞,是一种在北冰洋发现的古菌,直径在50纳米左右。

  显然细胞机器人只能在微米级别。

  而且细胞机器人还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只能体内和体表接触控制,不能离开身体之外。

  真正的纳米机器人,必须可以离开身体,进行长距离操控,才算合格产品。

  查看了纳米机器人研究所的工作进度,黄明哲发现他们目前主要遇到了长距离控制难题、能量电池问题、自我修复问题。

  因为纳米机器人非常的小,注定难以储备大量能量,而为了实现很多功能,注定要舍弃防护,这样一来就必须拥有自我修复或者快速复制的能力。あ七^八中文ヤ~⑧~1~ωωω.7\8z*òм

  而长距离难题,主要是容易受到干扰,哪怕敌人不使用电磁干扰之类,纳米机器人在普通环境中,也非常容易受到干扰。

  实验室的理想环境中,控制半径最大只有米不到;而在城市环境中,最大控制半径只有米左右;在野外环境稍微好一点,可以达到米左右。

  这个距离显得非常鸡肋,体内不如细胞机器人灵活实用,体外又只有一两米控制距离,搞个毛线用。

  黄明哲看了纳米机器人的环境干扰因素,纳米机器人采用太赫兹波作为交流信号,但是太赫兹波动纳米接收器太过于脆弱和敏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电磁波、光波、磁场甚至声音干扰。

  对于这个问题,黄明哲启动灵感火花碰撞,一会之后他获得另一个解决方案。

  既然采用电磁波或者光波容易受到干扰,那就不使用电磁波和光波,他打算采用自己擅长的中微子作为通信载体。

  对于电池问题和自我修复问题。

  黄明哲也有解决方案,电池问题可以用无线充电技术来解决,目前国内的无线充电技术可以达到150米左右。

  而纳米机器人研究所之所以不用无线充电,其实是他们用不了。

  前面说过纳米机器人的信号交流非常容易受到干扰,还搞无线充电这种强烈干扰源,等同于自相矛盾。

  而中微子通信则刚好避开了电磁干扰,可以和无线充电互不干扰。

  最后的自我修复问题,黄明哲打算采用仿生学来解决,仿造病毒或者细菌的结构,实现纳米机器人的快速自我复制。

  三个问题一解决,纳米机器人便可以出来了。

  当然这是初步设想,除了无线充电技术上现成的,剩下的中微子通信技术和仿生纳米结构,都是要他解决。

  请收藏:https://m.ssqi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