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三十五章 潘帕 二十五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得其在西班牙人手里继续蒙尘啊!国内的人民也需要更好的土地来耕种!截至1689年8月,万人的规模(黑人、白人、印第安人等各种非国民未包含在内),其中出生在本土的人口数量已累积到440万多,%。

  由此可见,本土出生的人越来越成为东岸这个国家的中坚。考虑到今年成年的多是18-20年前出生的,大概每年有十余万人的样子。这样多的人,确实给开发闲置国土提供了相对充足的劳动力,虽然仍然需要大量移民来补充。

  潘帕平原与团结河流域,是如今东岸控制区内对移民吸引力最高的地区。无论是本土出生的小伙子,还是来自旧大陆的新国民,都对这两个地方非常钟意。与这两地相比,查科、河间以及巴西高原其他地区的吸引力就要差上不少了,只能靠政府引导和安排。

  如今出现在盐城火车站附近的这一家子就是从鸭子湖流域过来的。小夫妻两个都无法在老家继承到家产,同时也没那个好运抢到在老家分配的公地(数量不多),在一些小作坊打零工也不是什么长久之计,因此一合计之下,便双双告别家乡,报名前往潘帕平原开荒,打算在那儿重新开始,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们是在盐布铁路的北端南村港离船上岸的。不过因为在那里聚集的移民过多,因此又在牛栏山地区行署派去的干部们协调下,乘火车南下抵达了盐城县,让他们到指定地点报到,然后统一前往盐城以西的潘帕平原上进行垦荒。

  是的,没错,在经过多年的准备之后,原本局限于沿海地带的东岸人已经耐不住寂寞,开始打算向更内陆的地方进军了。盐城县以西,便是东岸人绘制的地图上称为“干燥潘帕”的地区,以气候较为干燥而得名,区别于降水量较多的“湿润潘帕”地区。

  干燥潘帕的范围不小,大致包括后世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南端(即盐城县及其周边地区)、拉潘帕省的大部分和圣路易斯省的南部,万平方公里的样子。地貌主要以灌木干草原为主,部分地区因为水源的关系较为湿润,地貌有所不同,水草相对丰美,但占不到主流。

  不过,这样的环境却并不是说不能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事实上,在后世的阿根廷,这里一直是重要的旱作农业产区,盐城港(布兰卡港)及附近地区种植着大片的小麦,这座港口也以小麦出口港而闻名。在17世纪的这个时空,东岸人开发这片旱作农业区较早,早期以开采盐资源为主,后来小麦、玉米、高粱、花生、芝麻等农作物的种植异军突起。且种植范围也日渐扩大,早就超出了当年与西班牙签订协议时那可笑的“一炮之地”的范围,向外延伸了很远出去。

  这次上面人动了向西班

  请收藏:https://m.ssqi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