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0259章 荥阳之战(一)_少帝成长计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东列国顿起同仇敌忾之心;在列国合力之下,秦国将长平战役的胜利果实尽皆吐出,却并没有因此而亡国。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一道函谷关,将关东五国上百万兵马,拦在了关外。

  而同样兵力强盛的赵国,却始终无法施展开手脚,坐拥国土数千里,终没能灭得一国。

  其原因,多山少地或许是其一,但赵国最主要的战略窘境,还是为后世多数人所认同的那句:赵者,自古处四战之地···

  东临齐、燕,南接韩、魏;西邻秦,北,更是直接面对草原异族。

  无论赵国想要往哪个方向扩张,都会陷入顾此失彼的闭环之中——攻燕,秦可能会背刺;攻秦,燕可能会背刺。

  赵国最尴尬的时候,就连长城外的匈奴人,都一度成为赵国期望中的‘助力’。

  自长平一战起,直到赵相郭开怨杀李牧,不过数十年间,秦国更兵临赵都邯郸不下五指之数!

  反观秦国,却是稳坐关中,攒下一点粮草就东出,粮食吃完就退回函谷;种两年田,又卷土重来。

  光秦-赵之对比,便足矣说明在此时的战争中,地形地势,对于战争走向具有多大的影响。

  而作为天下百姓心目中的‘定海神针’,荥阳-敖仓一线的地形地势,自也是极其讲究。

  在此时,防守方最喜欢的驻守地形,无疑是背靠山,面靠水。

  准确的说,是占据高地,居高临下,并有河水维护。

  ——在古华夏传承近三千年之久的‘城墙+护城河’防御体系,也同样出于此。

  在这样的地形之下,进攻方要想攻击,就首先要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在防守方驻守于河水对岸的情况下,如何渡河?

  答案自然不言而喻:要么偷渡,要么抢渡。

  偷渡,需要何时的时机;抢渡,则需要承担巨大的伤亡,且成功率过低,不确定性太高。

  进攻方劣势,防守方自然就是优势了——站在高处,俯视着河对岸打算渡河的进攻方,防守方甚至都不需要太认真,只需要在河岸布置盾墙,将渡过河水的敌军推回河水中,并在高处射射箭,提供火力压制即刻。

  函谷关,就是当今天下最典型的例子:背靠秦岭,面临大河,再也没有比这更高配的防守地形了!

  函谷关一线的守军,甚至不需要驻防整条河岸线——除了函谷外,再也没有通道可通过秦岭!

  ‘后山前水’是一种,而荥阳-敖仓一带的地形,则属于另外一种防御地形:四面环水,两个高点各背靠天险,互为犄角。

  西汜水,东卞水;北大河,南荥泽——荥阳-敖仓一带,便处于这四条水流何为而成的一块方形区域。

  这块区域长宽各五十至六十里,地形近似滑板台:南、北稍高,中间低。

  稍低一些的中间区域,便是自关东至函谷的东西通道;而

  请收藏:https://m.ssqi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