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章:江山如画(六)_日月永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允炆处理好。

  更重要的,他自己对儒家也没有什么好印象啊。

  打小南京长大,伴驾太祖皇帝跟前,耳濡目染,自然某些方面对儒学没有什么好印象。

  “咱恨不得把他们杀干净,重塑千载前我汉人的脊梁。”

  当年倒孟运动,太祖皇帝再往前迈一步,可就把孔子的雕像给砸了,可惜啊,就差那么一步。

  “后世子孙一定要多学治国之道,要沉下心,多思多想,摸索出新的理政之途才可以皇权永固,不至于像那赵宋,被儒家人瓜分走天下的权利。”

  太祖皇帝的教诲音犹在耳,朱高炽也记在了心里,那一年,看着朱允炆与黄子澄推心置腹,引为知己,太祖是极其失望的。

  也因此,再听说朱允炆昏迷数日,后得苏醒,太祖也没有把朱允炆召至御前,反而是将朱高炽留在了身边。

  等到朱允炆入宫御前奏对,太祖宾天大行,一直侍奉御前几十年的大太监便找到朱高炽,收走了太祖皇帝留给他的一份遗诏,付之一炬,老太监也伴灵柩入孝陵等死去了。

  那是一份一旦朱允炆昏迷不醒甚至横死之后,让他朱高炽登基的遗诏!

  没有人知道太祖皇帝在临死前到底看开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朱允炆入宫跟太祖皇帝说了什么,但这几年的观瞧,朱高炽知道,既然朱允炆能走出乾清宫,那就说明,他让太祖踏实下来了。

  朱高炽跟朱允炆,毕竟都是太祖皇帝的亲孙子,让谁当这个皇帝,在太祖眼里,可能都行吧。

  龙生龙、凤生凤。

  朱允炆很好的贯彻了太祖的遗愿,他真的开了新学!

  他要推倒儒学大山,要完成当年太祖想做而没有能够做到的事情:批孔倒孟!

  在潜邸之中,那个叫做纪纲的人给朱高炽递了一份朱允炆留下的奏本,上面对于如何安置这批学子都做好了详细的计划,只待台湾收复之后,便要将这群人送往台湾。

  这也让朱高炽知道了,原来除了这十几人,在东陵,还有几百人!

  藏得可真好啊,东陵藏人,这谁敢去探查?

  朱高炽这些年可一次不敢履足孝陵,这些年祭祀的事,也一直都是在太庙告祭,或者到奉先殿冲着先祖的画像悼念。除了皇帝,谁敢去孝陵和凤阳祖陵?

  宗亲涉足都是杀头,那些外臣真敢去,妥妥的谋逆大罪,诛三族满门。

  “陛下说,前几年安王离京就藩的时候这事便安排了。”

  安王朱楹?

  当年省躬殿设宴的事,朱高炽是知道的,安王朱楹领了绍兴府的封国。

  “这些年地方弹劾安王的王府过大,有逾礼之处。”

  朱高炽陡然想到这么一件事,自打建文元年年底之后,朱楹就开始在绍兴扩修王府,占地数百亩,绍兴府和浙江布政使司都有言官弹劾,但都被皇帝压了下去,所有人都以为是不是皇帝偏袒安王,亦或者是为了当初削藩的事,做样子给其他藩王看得,现在来看,这是早有布局了。

  “等台湾收复,我等东陵的同学要迁出去绍兴府安顿,到了那里,陛下还有其他的安排。”

  东陵毕竟是一片荒芜,几百人的吃喝拉撒还能照顾,再多可就不行了,届时污了土地,也就是污了太祖,那是朱允炆万万不允许的。

  “是为了开学吧。”

  朱高炽眼皮轻抬,看了这纪纲一眼:“几年了?”

  “三年。”

  三年,那就差不多学了个大概,再扔到台湾实习一下,只要行得通,完全可以立马招募一批不得志的落地学子、贫下百姓开学思想,然后逐渐接替地方上的官员胥吏,最后步步登高,跻身中枢!

  只要这些人施政可以保证地方不乱,不使山河动荡,不使百姓遭殃,那个时候,这天底下,就再也没人跟皇帝争权了!

  朱高炽站起身,整理一下自己的蟒龙袍。

  “好好做,其他的事,我会安排好的,切莫让陛下失望。”

  身后,纪纲匍匐于地。

  “请世子殿下放下,学生必肝脑涂地,为皇上效死命。”

  请收藏:https://m.ssqi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