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2章 遗书(二合一大章)_从1979开始做文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沂蒙,一片神圣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

  这片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区域,自古就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生活在这里的华夏先民们就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远古文明。

  在近现代,这里更是与井冈山,以及延安一起,成为华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被无数革命后人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当地420万人口中,有20多万人参军入伍,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沂蒙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就是老区人民的真实写照。

  陈大元帅曾含泪诉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不仅在革命战争时期,在建国以后直到新世纪这里都一直有着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光荣传统。在人民军队中,按省份来源来说齐鲁人是最多的,几乎占到了人民军队兵源的十分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沂蒙老区。

  在沂蒙,很多男孩子家中父辈,爷爷辈几乎都是老兵退伍,因此,耳闻目染下他们从小就觉得长大后肯定是要当兵的,参军热情很高。而且这里的士兵质量也是相当高,沂蒙自古就是好汉辈出的地方。

  这里也是一连连长梁三喜的家乡。

  农村人取名比较简单,既然叫三喜,自然是家里排行第三的孩子。梁三喜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但是他却是家里仅剩的独苗,也是家里唯一的男丁。

  梁大喜17岁就参军,牺牲在了保家卫国的抗日战场,梁二喜在那场运动中为了保护被错误批斗的老干部而惨死在“棒子队”的炮口下,老爹梁大爷也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因不舍村里的枣林被“造反派”砍毁而被活活气死。

  梁大娘年轻时在家乡也参加过革命,随着支前的民工队伍走遍了好几个省份,还参加过淮海战役。她一辈子养育了三个儿子,可是到了晚年却只剩下了梁三喜这一棵独苗。

  即使是这样,梁大娘也还是把她送入了人民军队,将唯一的儿子交给了国家,然后一年也不见得能够见上一次面。梁大娘则孤单的留在沂蒙山区和儿媳妇相依为命。

  梁三喜68年入伍,在部队表现优异,两年后提干,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直到连长。他本来在去年就已经确定了要转业,并已经联系好了地方工作,去年底就可以离开部队。然而就在这时

  请收藏:https://m.ssqi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