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6章 影响_从1979开始做文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谈完关于版权的事情之后,孙作家又和张伟谈起了小说单行本出版的事情。当张伟听说杂志社将首印数定在180万册的时候,也是吃惊不已。

  张伟痛快的在发行协议上面签了字,孙作家给了他一张稿酬单和一张支票。

  张伟这次有了经验,一看稿酬那一栏就明白了,不过看到最后的那数额却吃了一惊。

  这次出版社将基本稿酬提高到了6元每千字,接近封顶的价格,又按百分之八的额度支付了180万册的印数稿酬,两项加在一起总计是一万两千多块钱。

  但是这笔钱要到几个月后才能全款拿到,现在只有百分之三十的预付款,但那也是三千多块钱了。

  张伟拿到支票,心里美滋滋的,这么快就成了万元户,土大款的感觉很好。

  为了感谢孙作家不辞辛劳的来给自己送钱,张伟特意在军营外面的县城里面找了家不错的馆子来招待他。张伟也叫了吴雪一起来,可惜小丫头面皮薄不好意思就没来。

  孙作家第二天就想回帝都,张伟硬拉着他在驻地旁的铜良县城周围转了转,这时的铜良还没有并入山城大都市区。

  铜良最著名的人物大概就是志愿军特等功臣邱绍云烈士了,当地为了纪念他,在凤凰山顶树立了烈士纪念碑,由朱老总为之题词。并建立了邱绍云烈士纪念馆,对外免费开放。

  纪念馆里面陈列着烈士遗物20余件,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使用过的兵器40余件,甚至还有“歼六”退役飞机一架。以及高丽共和国表彰烈士的表彰状和奖章,此外还有高丽领导人送给烈士亲属的礼品十余件。

  张伟在这两天晚上赶工,将《当代》杂志约稿的《花环》创作谈《〈高山下的花环〉篇外缀语》写了出来,将自己在战场上面的所看所感与读者分享。

  第三天,张伟将这篇文章交给孙哲,让他帮自己润色一番。又将自己之前写的《攻占交趾》的剧本,以及最近文化组和新闻组的几个笔杆子写出来的幻灯片脚本给孙哲看了看,让他提点意见,看看有没有发表的价值。

  孙哲着急回帝都,就将几个剧本带走了,回去再进行编辑校对。

  晚上,张伟将孙作家送上了回帝都的火车。张伟这次特意托团里后勤的同志帮他买了一张卧铺票。

  张伟估计直接给孙哲一些钱,作为几次帮忙的报酬,他可能不会接受,这个年代的人,尤其是文化人还都挺清高的,所以张伟买了很多土特产,让孙作家带回去。

  尤其是铜良的传统名点“兰花根”,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生产历史,由于其特殊的香味和口感,是老少皆宜的食品。可惜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成本居高不下,在后世基本被西式糕点挤出了市场,到了新世纪,掌握生产工艺的更是只剩下一位当地糖果厂的下

  请收藏:https://m.ssqi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